• 首页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生活服务
  • 教育培训
  • 网络科技
  • 金融财经
  • 电商美工
  • 网站搭建
  • 金融财经

    美工招聘 商鞅的结局——西鄙之战诱捕公子卬,击溃魏军,孝公死后遭受车裂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09 09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    美工招聘 商鞅的结局——西鄙之战诱捕公子卬,击溃魏军,孝公死后遭受车裂

    河西之地——秦孝公心之所向美工招聘

    秦国的国力在经过变法之后,不断壮大。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复河西失地,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了。现在的秦国,已经具备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了。

    公元前354年,即秦孝公八年,赵国派兵攻打卫国,夺取漆及富丘两地。赵国此举遭到魏国的干涉,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,以此援助卫国。魏国的精锐部队全部出征,无疑给了秦孝公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。于是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征之机,派军队偷袭魏国,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,大败魏军,歼灭守军七千人,并占领少梁。少梁城是黄河西岸的重要渡口,这意味着秦军随时可以渡河攻击魏国的河东。

    同年,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,包围焦城,虽然没有攻克,却占领了上枳、安陵、山氏并筑城,深深地插入魏、韩两国交界地区。

    魏惠王并没有因为少梁城的丢失而改变他的战略决心。他的意图十分清晰,排除万难迫使赵国投降,只要赵国臣服于魏国,魏国就可以联合三晋的力量与秦国一决高下。魏惠王的出发点是没错的,计划也没毛病,但是他忽略了这场战争的艰难远远超乎他的想象。

    魏惠王没想到的是,在魏军围困邯郸之际,齐国突然出兵围魏救赵。齐国的名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大破魏军八万精锐,生擒魏将庞涓。

    在线美工

    与此同时,南方的楚国也打着“救赵”的旗帜,出兵攻取魏国睢水一带的土地。虽然腹背受敌,但魏惠王却一点儿也不慌乱,就是不从赵国撤兵,还召集韩国军队参战,用来击退援赵的齐军,始终牢牢地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。

    公元前353年,即秦孝公九年,齐军与宋国景敌、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,围攻魏国的襄陵。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,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。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,夺取了魏国睢水、濊水之间的土地。现在的局势,一个字:乱!

    这么乱的局面,怎么少得了秦国呢?秦孝公抓住魏国国内空虚的机会,于公元前352年,任命商鞅为大良造,这是秦国最高的官职。商鞅率领秦军渡过黄河,向东挺进,直逼魏国旧都安邑。秦军长驱直入,分分钟将魏国旧都安邑包围并占领。魏惠王得知秦国出手的消息,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以东修建崤山长城,用来阻止秦军的进攻。此时的魏惠王分身乏术,既要攻赵,又要对付齐、楚的进攻,四面受敌,焦头烂额。

    秦孝公见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安邑,大有乘胜追击的势头,公元前351年,商鞅又率军包围并占领了固阳。

    魏惠王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尽管西疆在商鞅的进攻下连遭挫折,但在中原大战中,魏惠王却取得了重大胜利。

    魏军兵围赵国首都邯郸三年后,终于将其攻陷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公元前351年,商鞅趁赵国风雨飘摇之际派兵攻打赵国,夺取蔺城。此时的赵国已经油尽灯枯,无奈之下,赵成侯终于手举白旗低头认输,被迫向魏惠王俯首称臣。

    在魏武侯去世后,魏国先是陷入内战,随后又遭到赵、韩两国的入侵挑衅,还面临着秦国在西线的骚扰。魏惠王都以他的才略一一化解,在内战中消灭竞争者,而后分化瓦解赵、韩联盟,迫使韩国俯首称臣。

    紧接着,魏惠王大举攻赵,挫败齐国援军,迫使赵国臣服。尽管魏国在西线遭遇一些损失,总体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除了赵、韩两国外,泗水流域的十二个中小诸侯慑于魏国之力量,全部屈服。一时间,魏国仿佛又回到春秋时代晋国的霸主地位。

    魏惠王立中原霸主之威,继续对外扩张。公元前350年,魏国纠集刚刚臣服的赵国,出兵攻打燕国,取夏屋;公元前346年,魏惠王派大将魏章率魏、韩联军进攻楚国,攻取上蔡。魏国在西线的损失,在东线上得到了补偿,也不算吃亏。鉴于魏国在中原咄咄逼人的气势,东方大国齐国感到了严重的威胁,于是从公元前350年开始,打造了一条长城防线,以防魏国的突然进攻。

    一系列的军事成功,使魏惠王立于战无不胜的霸主地位,在魏惠王看来,自己已经无敌了,但是他不甘寂寞,又把苗头对准了秦国。

    此时的秦国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二次变法,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魏国的下一个目标。魏惠王打着朝见天子的旗号,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国,兴师动众全力向西进发——伐秦。面对魏国及诸侯联军来势汹汹的进攻,秦孝公要如何应对呢?

    尽管商鞅变法后秦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,但要以一国之力抗击十三国的进攻,简直是以卵击石,不自量力。

    危急时刻,商鞅的智慧再次派上了用场,轻松化解了秦国这次危机。商鞅在魏国待过很多年,对魏惠王的性格拿捏得死死的。魏惠王这个人什么都好,就是好大喜功,一心想维持魏国的霸权事业,想超越魏文侯与魏武侯的功绩,想要成为天下最亮的那颗星,想让所有人都臣服于他的脚下。

    既然魏惠王喜好虚名、骄傲自满,何不顺水推舟送他个虚名?于是商鞅自告奋勇出使魏国,要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,说服魏惠王放弃攻秦。

    接下来就是商鞅的表演时间了。见到魏惠王后,商鞅一副崇拜的表情,开始大拍马屁,吹捧他在中原取得的伟大功业,把魏惠王吹得飘飘然找不到北了。俗话说得好,“千穿万穿,马屁不穿”,这话着实有理。

    商鞅看吹捧得差不多了,话锋一转,又以略带惋惜的口吻说:“魏国有这么强大的实力,却只能领导鲁、宋、卫这样的小国,实在可惜,不如称王,先有‘王’的名号,自然可成‘王’的事业。”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,秦国第一个支持魏惠王称王。

    那一刻,魏惠王是真的感动啊,就差哭了,想想手下十几个跟班,怎么就没有人像商鞅这样了解他的内心呢?商鞅继续忽悠说,秦国永远都是魏国坚强的后盾,只要魏国搞定齐国与楚国,魏惠王就真的成为主宰天下的人了。这么明显的意图,被“王”蒙蔽了双耳的魏惠王愣是没听出来,伐秦的心思早就飘到如何搞定齐、楚两国上面了。轰轰烈烈的伐秦之战,还没开始就戛然而止。

    没过多久,魏惠王还真给自己封了王,正式称为“夏王”。称王后,魏惠王召集他的跟班宋、卫、邹、鲁等国君在逢泽开了个会,秦国派出的代表是公子少官,以此来向魏惠王表示愿意服从他的决心美工招聘,魏惠王看到秦国这么有诚意,非常开心。

    不过,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敬意,魏惠王还是率领众诸侯朝见天子,历史上把这次诸侯峰会称为“逢泽之会”。商鞅只是略施小计,就化解了秦国的危机,可谓非常划算。

    如果往更深层思考商鞅的计谋,就会发现他是真的狡猾:一方面解除了秦国面临的战争危机,另一方面则制造了魏国与赵、韩两国的决裂。而称王的举动,直接将魏惠王推向风口浪尖。

    表面上看,魏惠王在逢泽之会高高在上、出尽风头、风光无限,细细一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。除了秦国派代表来参加大会外,齐国、楚国这样的大国并没有派代表出席会议,燕国也没有派代表,连魏国新收的小弟赵国、韩国也不出席大哥的盛会,叫大哥情何以堪?

    赵国与韩国表面上对魏国俯首称臣,心里却是不服的。要知道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,地位是平等的,凭什么他们就要低人一等?

    如今魏惠王以“夏王”自居,把地位凌驾于众诸侯之上,赵、韩两国的君主心里特别不是滋味,便以拒绝参加会议这种消极的方式表示抗议。打也打不过,吵还不敢吵,只能消极抵抗了,着实憋屈。

    韩国这么不给魏惠王面子,魏惠王肯定不能轻易放过它。为了打压韩国,魏惠王想出一个主意。韩国在战国初期消灭了郑国,吞并其土地归为己有,魏惠王提出应该让郑国复国。这明摆着要让韩国把吞进肚子的肥肉吐出来,韩昭侯想都不想一口拒绝了。

    魏惠王怎么能就这么放弃,随即提出魏国与韩国本是一个国家,韩国应该合并进魏国。自以为是老大的魏国对韩国领土的觊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,不知道韩国能否见招拆招。

    韩昭侯还是很有骨气的,没有答应魏惠王任何无理要求。魏惠王见威逼不好使,只能动手了。

    公元前344年,魏惠王派兵攻打韩国,打算以武力解决掉韩国。事已至此,韩国只有奋起抵抗,决不认输。韩昭侯一边抵御魏军的进攻,一边向齐国求助。

    当时的魏惠王就是被商鞅捧得太高了,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实力。公元前342年,齐国军队在田忌、孙膑的领导下,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军,杀魏将庞涓,俘魏太子申,歼灭十万魏军。马陵之战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战役之一,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开始。

    马陵之战无情地揭开了魏惠王纸老虎的面纱。趁着魏国战败,邻国便团结起来围殴魏国。

    公元前341年,齐国与宋国联军进攻魏国东部;赵国则趁机进攻魏国北部;这边商鞅也没闲着,带着秦军进攻魏国西部。一时间,魏国三面受敌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西鄙之战——商鞅的大手笔

   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损失惨重,元气大伤。商鞅认为这是个绝佳的讨伐魏国的机会,并向秦孝公提出作战计划。魏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,如果抓住这个机会,加大打击力度,蚕食魏国西部土地,魏国必然向东撤退。魏国一向东撤退,秦国就占有了黄河和崤山之天险,可以控制此战略要地,向东也可以控制各国诸侯,此乃帝王大业也。

    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分析,觉得有道理,可行性非常强,便采纳了商鞅的建议,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。于是,秦国致信齐、赵两国,准备联合攻打魏国,这就是秦孝公统治期间重要战役之一的西鄙之战。

    秦孝公心中充满期待,潇洒地下了一道命令,派商鞅亲自率军进攻魏国河东地区。而魏国派出的竟是商鞅的旧友公子卬迎战,两军对阵时,商鞅含情脉脉地写了一封信,派使者送给公子卬,信上说:“吾始与公子欢,今俱为两国将,不忍相攻,美工兼职欲与公子面相见,盟,乐饮而罢兵,以安秦、魏。”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内容绝对有真情实感,不过执笔人有几分真心就不好说了。

    公子卬收到信后深受感动,没有任何怀疑就前往赴约。岂料酒没喝成,却成了商鞅的俘虏,可笑至极。魏军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统帅,将士们你瞅瞅我、我看看你,群龙无首,这仗怎么打?商鞅见公子卬到手,随即下令,给魏军致命一击,魏军惨败,伏尸数里,血流成河。

    西鄙之战成为商鞅的代表作,但是赢得壮观却不美观,而魏国继马陵之战后又一次遭到重击。后世历史学家曾评论说:“魏惠王之败于齐、秦,此盛衰一转关也。”在东西两线全部遭遇惨败后,魏国的霸业就此告一段落,取而代之的是齐国与秦国的霸业。

    商鞅这个人,目的性忒强了,吃相十分难看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甚至连卑劣的手段用得都极为顺畅。诱捕公子卬、偷袭魏军的行为属实是不好看。虽然孙子曾说“兵者诡道也”,那是指战略战术层面迷惑、欺骗敌人的手段,而不是道德上的无下限。

    魏军在西线惨败,迫使魏惠王低下了高贵的头。魏惠王为了让秦国不再继续进攻,做出了重大让步,割让部分河西之地以换取短暂的和平。

    尽管只是收回部分失地,对秦孝公来说仍然是值得回味的伟大胜利。秦孝公刚刚上台时就立志雪耻,收复河西。如今往这个目标前进了一大步,他怎么能不欣喜呢?于是他兑现《求贤令》的承诺,把邬地封给商鞅,共计有十五个城邑。商鞅把邬改名为“商”,他本来叫“卫鞅”或“公孙鞅”,此后被称为“商鞅”。商鞅从此跃上人生的巅峰,但是,此时的他不会想到,两年后他就将从巅峰坠入地狱。

    公元前338年,即秦孝公二十四年,秦孝公嬴渠梁病危,《战国策》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,商鞅推辞不接受。秦孝公去世后,葬于弟圉,其子秦惠文王继位。

    车裂商鞅——秦惠文王巩固权力和地位

    随着咸阳城一声丧钟敲响,一个时代结束了。曾遭商鞅打击的太子嬴驷摇身一变成为秦国的君主,史称秦惠文王,又称秦惠王。

    出生即巅峰的秦惠王年轻时玩世不恭,还是太子的时候,一度触犯了禁条。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的实施,法令的行通遇到阻碍。

    商鞅说:“法令行不通,根源在于国亲贵戚。国君真要实行变法,就要先从太子开始。对太子不能用墨刑,就让他的师傅代受墨刑。”这样一来,法令顺利实行,秦国被治理得很好,但商鞅此举把太子得罪了,为他以后的政治道路埋下了祸根。

    自从商鞅来到秦国,实行变法改革,政绩卓然,所以秦国百姓只知有商鞅,却把秦孝公给忽略了,对于一国之君来说,这绝对不是个好现象。而商鞅在权力的顶端待久了,习惯于把自己看作秦国的最高统治者,把自己的话当作国家的法律,无人敢跟他公开作对。

    这时的商鞅已被权力熏染得忘我了,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,忘记了秦国不姓“商”这个事实,现在的他太飘了。随着秦孝公的离世,一切都变了。

    秦惠王刚刚上台,因商鞅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便秘密召集了一批人,来到秦惠王面前诬告商鞅谋反。不论秦惠王是否相信,这么多年来,他在公子虔等人的教导下,早就对商鞅没有好感了,加上商鞅手里的权力严重威胁到他的君威,所以商鞅谋逆的罪行基本已经盖棺定论。一股反商鞅的力量正在集结,目的就是要置他于死地。

    当公子虔、公孙贾等曾被商鞅严厉惩罚的贵族重返政坛,原先的太子党已经成为朝廷最大的势力,商鞅自己也感觉到大难临头。此时的他终于从梦境回到现实,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有所打算了。

    沉思后的商鞅决定以保命为主,在政敌下手之前必须逃出秦国,不然只能像吴起那样,国君一死就被清算了。天下虽大,可是要逃到哪儿去呢?他思来想去,决定逃往魏国。

    商鞅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,毕竟他在魏国待过很多年,有一定的人脉。而且,他曾多次往返秦、魏两国,对去往魏国的道路相对熟悉些,利于他的逃跑能够顺利进行。他考虑到的还有一点,就是马陵之战后,魏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,自己若能帮助魏国增强国力,以后还能回来找秦国报仇。

    商鞅计划好逃亡的路线以后,不敢有一丝的懈怠,提着行李向着秦、魏边境狂奔,一直跑到边关附近。他忍饥挨饿,好不容易发现有一处客舍,也就是旅馆,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歇歇脚,好好吃上一顿饱饭,睡一个安稳觉。进到客舍后,老板要求他出示凭证,因为商君有令,没有凭证者不能住宿,否则老板将以同等罪名论处。

    那一刻,如晴天霹雳,商鞅后悔莫及,他做梦都没想到,自己亲自制定的法令,反过来坑了自己一把。无奈之下,商鞅只能强打精神,拖着疲惫的身体,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逃亡,直到跨过秦境,进入魏国。

    踏入魏国国境的那一刻,商鞅终于找回了自己,他现在已经安全了,不需要再担心秦国政府的捉拿了,他可以在魏国大展拳脚了。商鞅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和斗志的,因为衰落中的魏国需要他这样的治国奇才,俗话说“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”。他不正是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吗?那么,魏惠王缺他这颗金子吗?会主动来请他吗?事实证明,这只是商鞅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。

    当年商鞅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侍从时,公叔痤曾跟魏惠王举荐说,把国政交给商鞅来治理,否则就杀了他。魏惠王压根儿没当一回事,一笑置之。不想历史证明了公叔痤卓越的识人之才,当魏国被秦国坑得那么惨时,魏惠王曾发出一句这样的感叹:“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。”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

    魏惠王对当初没采纳公叔痤的意见十分后悔,现在商鞅逃到魏国,魏惠王会听从公叔痤的话,重用商鞅吗?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了。当年魏惠王在中原大战诸侯时,商鞅却趁机在西部搞破坏,夺了少梁与旧都安邑。

    而在魏惠王率十几个诸侯准备伐秦时,商鞅用甜言蜜语把他忽悠了,魏国不仅失去了一个进攻秦国的最好机会,还因为称“王”一事,使魏国成为众矢之的,腹背受敌。最过分的是,商鞅以卑鄙的手段生擒公子卬,又在秦、魏谈判中迫使魏惠王损失河西许多土地。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,让魏惠王对商鞅恨之入骨,恨不能亲手解决了他。

    商鞅在以奸诈的手段为秦国捞取许多好处的同时,也切断了自己的所有后路。卑鄙的人去哪儿都是不受欢迎的。魏惠王知道商鞅入境的那一刻,当即下令把商鞅驱逐出魏国,理由是:商鞅是秦国的犯人,魏国得罪不起秦国。正常情况下,商鞅遇到这么大的难处,是可以找朋友帮忙的。

    当然,眼下这种局面,秦国的朋友是不可能出手相助了,商鞅要再一次感谢自己制定的法制,知情不报者腰斩,十家连坐,瞧瞧这刑罚,谁愿以身试法,连累旁人呢?身在异国的朋友,公子卬是其中一个,结果被商鞅欺骗、俘虏,冲这一点,甭管是哪国的朋友,都不可能再与他为友了。总之,商鞅亲手切断了朋友的后路,让自己也无路可走。

    天无绝人之路,商鞅想到自己还有一片封地——商地。到了今天这个地步,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,跟秦国死磕到底,回到自己的领地后,高举对抗秦国的大旗,誓以武力对抗到底,奋力一搏。

    商鞅的地盘,总共只有十五座城。商鞅想凭这十五座城,要与自己一手打造的强大的秦国抗衡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但是商鞅已经没有退路了,不是一战就是一死,战了有可能保住命,不战就是等死,于是纠集了一伙党徒,试图先发制人,出兵攻打郑县。

    秦惠王刚上台时,公子虔等人就诬告商鞅谋反,但是秦惠王对如何处置商鞅迟迟没有做决定,他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,明眼人都知道,公子虔明摆着是要报割鼻之仇。然而,商鞅举兵攻郑县之举,谋反的罪名算是坐实了,秦惠王再没有任何顾虑,派遣大军镇压商鞅的叛乱。在秦军的铁拳下,商鞅这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,很快四分五裂,商鞅战败被俘。

    权力重握的公子虔等人绝不会让商鞅痛快地死去,每每想到割鼻之仇,公子虔恨不得将商鞅千刀万剐,如今他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报仇雪恨了。公子虔将商鞅判处最残酷的车裂之刑,也就是五马分尸。不是死后五马分尸,而是活着的时候五马分尸,那种痛苦,难以想象。

    这位以严酷手段治国的改革家,最终以如此悲惨的结局收场,令人唏 嘘司马迁曾在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中评价商鞅:“商君,其天资刻薄人也。”他的天性就是个刻薄的人,可能这就是商鞅被杀的原因所在。

    商鞅被杀后,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的原因废除新法,而是一直沿用下去。尽管新法推行之初,旧贵族、老官僚的权利受到损失,但是经历了二十年的变法后,秦国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,国力日益强大,蛋糕越做越大,大家能瓜分到的利益便越来越多,反对新法的人自然就少了,就连以前拼命反对变法的太子党对新法也开始认可。

   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的分水岭。变法之前的秦国,是一个虽有蛮力但地位甚低的诸侯国;变法之后的秦国,已然成为吸引天下人才前往的国度。秦惠王延续商鞅变法的精神美工招聘,采取更为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,秦国的发展一日千里,很快崛起成为超级强国。

    发布于:山东省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